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文化 -> 文化快递
三弦铮铮响 说唱声声亮
父子俩用“小曲”唱出塞上“好风光”
2025-07-30 08:28:55   
2025-07-30 08:28:55    来源:新消息报

徐明智和徐晨父子。

徐明智和徐晨父子携宁夏小曲登上全国各民族迎春联欢晚会舞台。 受访者供图

学员演出结束合影。受访者供图

学员交流传唱心得。

徐晨教学员们唱宁夏小曲。

  很多城市都有专属的方言小曲,宁夏小曲则是刻在银川人DNA里的“乡音”。“贺兰山黄河滩,我的家在宁夏川,它是塞上盛开的一朵红牡丹……”7月12日上午,推开宁夏小曲传习所的门,三弦的铮铮声钻入耳膜,混合着清亮的说唱声。国家级非遗项目宁夏小曲传承人徐晨坐在台上,手握三弦边示范边讲解,台下学员有耳顺之年的老人,也有十来岁的少年,或持三弦、或抱渔鼓、或握快板,跟着节奏拨弹击打……

  父子接力传习   从地方曲种“升格”国家级非遗

  “前面有曲头,中间有说又有唱,最后是甩腔。宁夏小曲的基础是银川话,必须是地道的银川口音才能唱出地道的韵味。”徐晨介绍,宁夏小曲无法速成,学员得先从快板学起,“节奏稳了,再学三弦才不慌。”熟练三弦后,要过方言关练习说唱,再与三弦融合,最后经上台历练才算入门。

  一上午的课程,徐晨带着学员反复练习。“我们不仅要弹唱技术好,还要有舞台表现力,每个人拿起乐器就是演员,要有良好的演出状态。”当众人集体弹起《宁夏川》,三弦的调子铮铮作响,像黄河水漫过滩涂,又似贺兰山的风掠过草尖。

  宁夏小曲是土生土长、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说唱艺术,以唱为主,兼有说白。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,清代末期成熟并盛行,近代多以自乐及卖艺形式流传。

  1974年,徐晨的父亲徐明智对宁夏小曲进行收集、整理、规范与创新,形成地方曲种“宁夏坐唱”。2014年,宁夏小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徐明智是宁夏小曲自治区级传承人。

  “看银川你就眊全区,今非昔比耍妈咪,道路就像刷了油漆呀,南来北往全是车(ju)……”说起徐明智,不少宁夏人会想起大型系列广播方言情景喜剧《的哥哈喜喜》的片头曲,尤其是那句经典收尾:“酸甜苦辣一台戏,听听别介咋显咦,啊哈哎哈咦呀嘿,的哥,走,哈喜喜哎……”

  多年来,徐明智创作并主演的“宁夏坐唱”作品屡获殊荣:《白字经》获文华奖,《民生工程为民生》获群星奖,《鱼奶奶回家来》获曲艺牡丹奖;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,斩获4个一等奖、1个二等奖;多次为影视剧创作宁夏小曲唱段,提升了这一曲种的影响力。

  2017年4月8日,宁夏小曲传习所在银川文化艺术馆挂牌。“传习所里人来人往,长期坚持下来的有20多人。”徐晨说,“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,每个学员都在为宁夏小曲的传承发扬出力。”如今,传习所已培养9位市(县)级传承人。

  打心眼里热爱  每名学员都是“传承人”

  “我是东北人,年轻时候来到银川,迷上了宁夏小曲,一开始老师说我的银川话不地道,说啥都不收我。”丁宏英笑着说起学艺经历,随即拿出刚颁发的宁夏小曲银川市级非遗传承人证书,笑容愈发灿烂。

  “宁夏的首府是银川,它是黄河浇灌的红牡丹,红牡丹呀啊哈嘿,啊哈咿呀啊哈嘿……”传习所里,7岁的宋璟璇一边敲渔鼓一边摇头唱着。这个从5岁开始学习宁夏小曲的“老学员”,把简单的唱词唱出了独特的韵味。传习所有七八个孩子,王若伊能唱徐明智的《鱼奶奶回家来》,李晓钰最爱《宁夏川》。

  “天下方言宁夏美,宁夏小曲数一流。一把弦子一台戏,世间百态pia春秋。”55岁的陈佩胜弹起三弦,唱起自创小曲,满脸欢喜。这个在银川从事建筑行业的安徽人,2019年拜师徐明智。“老师一个字一个字教我‘眊’(看)、‘浪’(逛),说方言是根,不能念飘了。”6年来,陈佩胜坚持创作,《宁夏四市颂》中“银西高铁像条银线”这句唱词,藏着他对第二故乡的深情。他说:“在银川工作十来年,这里的人给了我太多关照,我深爱这里,想用宁夏小曲反映百姓生活,回馈这座城市。”

  “我是土生土长的银川人,小时候在农村剧院看过徐明智老师的表演,特别喜欢。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,开始跟随他学习。”53岁的王瑞艳是银川市残疾人艺术团团长,她发现宁夏小曲适合残疾人参与,盲人、肢体残疾人都能学。她把所学教给团里成员,带他们3次登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舞台,曾获三等奖。“山再高俺们敢登攀,路遥远俺们不怕艰,风雨狂俺们迎来彩虹艳阳天……”这是她最爱的唱词,感觉“唱出了残疾人自尊、自信、自强、自立的心态”。

  “小时候在黑白电视机上看徐明智老师演‘年轻的老汉’,就被那股劲儿迷住了。”说起与宁夏小曲的初遇,自治区级扎染非遗传承人王语晗眼神满是向往。作为一名驻村干部,她每周末都从村里赶回银川学唱。“工作日在田间地头,周末在传习所,这些都是我的热爱。”在石嘴山长大的她,因听《鱼奶奶回家来》,发现了宁夏话的美妙。两年多来,她总琢磨着“让扎染和小曲搭个伴”,“扎染是静态的美,小曲是动态的魂,穿扎染服饰唱小曲,就是把宁夏的美揉在了一起。”

  创新从未停歇    唱出宁夏人自己的RAP

  “皮衣皮裤皮帽子,胸前装了个灯泡子,腔克朗叮咚响,眼睛珠子像蛋黄……”2021年,宁夏小曲《奥特曼》爆火,让不少80后、90后从新角度找回童年回忆。

  “这个广场我是王,哪个老汉跟我抢……”2022年,徐晨创作的宁夏RAP(说唱乐)《广场舞王》让年轻人直呼上头,“听到停不下来,甚至跟着跳起来了。”

  徐晨30多岁,毕业于宁夏大学音乐学院,现任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教师,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宁夏小曲第二代传承人,他是“泡”在宁夏小曲里长大的。2013年,他创作并表演的“宁夏坐唱”获文化部“群星奖”;两次获得中国文联“曲艺新人奖”;2015年,参与央视热播剧《灵与肉》中十三段“宁夏小曲”的创作与指导;2019年,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扶持。

  从一人唱、两人对唱到群唱,从线下演出到线上传播,徐晨说:“从父亲上世纪七十年代收集整理宁夏小曲开始,宁夏小曲就从未停止创新。”

  2020年起,徐晨着手将父亲的演出视频整理发布到网络,让不少老银川人重拾回忆。他还将自己和学员的演出视频发布在视频号、网易云、QQ音乐等平台,吸引了众多年轻粉丝。经他改编的《奥特曼》《泰坦尼克号》《海绵宝宝》等宁夏小曲火爆一时,有网友留言:“世间有真情,最后看泪目了,感谢徐老师创作这么多好作品。”

  同年,徐晨组建麦客乐队,将宁夏小曲与流行音乐、RAP、R&B(节奏布鲁斯)、爵士结合,创作发布《麦客少年的花儿》《感恩遇见光》《再创荣光 我为红井子来加油》《沙枣花子开》等歌曲,让人们看到宁夏小曲的未来之光。“我们希望,今后宁夏小曲演出时,站起来鼓掌的不再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,也有活力四射的年轻人。”徐晨说。

  “千斤意,四两词”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这是徐明智教给徐晨的道理。如今,徐晨特别喜欢与父亲共同创作,每次写词都反复修改。徐晨坦言,虽然在电脑操作、网络词汇等方面偶尔能在父亲面前“露一手”,但更多时候是潜心向父亲学习那份坚持与精益求精的精神。

  “创新是为了活下去,不是为了追流量。”徐晨始终记着父亲的话。与其他非遗不同,宁夏小曲的词曲均为徐明智和徐晨原创。“我们创作的词曲都在唱家乡、颂宁夏,希望学员通过学习激发血脉情怀、文化自豪感和自信,而非追求快餐式、流量化的东西。”徐晨说。

  徐晨还将宁夏小曲融入日常教学,创新非遗特色课程,深受学生们欢迎。说起最大的愿望,他笑道:“传习所所有人都知道,每次拍合影时都会说,‘希望宁夏小曲飞得越来越高、越来越远’。”

  或许非遗的传承,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。不过是有人守着一把三弦,一群孩子跟着学唱,一代又一代,把宁夏川的风光、日子,都揉进调子里,唱给岁月听。(记者 张雪梅/文 韩胜利/图)

【编辑】:张剑平
【责任编辑】:邹炜新